青山綠水蘊茶香

2019年10月14日09:43  
 

“世界茶起源於中國,中國茶源在貴州。”

而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顆茶籽化石,則是在黔西南出土。

黔西南州地處雲貴高原烏蒙山脈,群山綿延,雲霧繚繞,生態完好,是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無污染的產茶區,發展茶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上世紀80年代在普安縣和晴隆縣交界的原始森林中發現距今一百多萬年以上、迄今世界上唯一的茶籽化石,加上古脊椎動物“貴州龍”化石、“興義人”古人類遺址在州內發現,充分說明,黔西南州不僅是人類繁衍搖籃,也是茶樹原生地,是名副其實的“古茶之鄉”,是中國茶文化發祥地。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將茶業作為重點扶貧產業之一,堅持規模化種植、標准化生產、品牌化培育、特色化經營,做大做強以“一紅一綠一紫”為主的茶產業,加快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步伐。以“普安紅”為主的茶產業,已經成為貧困山區致富產業,同時成為黔西南州呈給世界、讓世界認識黔西南的一張靚麗名片。

截至2019年7月底,全州茶葉種植面積由2018年35萬畝擴大到45.8萬畝,產量達10100噸,其中:綠茶9592噸,紅茶446噸,其它茶類62噸。總產值14.29億元,帶動貧困人口8867人。

“紅綠紫”,市場“飆紅”茶農笑

茶產業是黔西南州貧困山區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全州80%以上的茶園都在貧困村。

說到茶產業,不能不提到2015年至今最出風頭的茶葉“普安紅”。

2015年5月,時任省委書記趙克志,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到普安縣調研扶貧開發工作時,對普安紅茶大加贊賞,說想不到貴州還有這麼好的紅茶,趙克志親自取名“普安紅”。同年,貴州省將貴州茶葉主打品牌“三綠一紅”,即“湄潭翠芽”“都勻毛尖”“綠寶石”“遵義紅”,調整為“三綠二紅”,新增一“紅”,即“普安紅”。

“普安紅”為什麼這麼“牛”!

作為“黔茶第一春”核心產地,普安的茶,一是“古”。普安有世界唯一迄今200多萬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有興盛於唐宋時期的茶馬古道,有修建於明末時期的茶庵寺等歷史古跡,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四球古茶樹2萬多株,被譽為“可以喝的活化石”,是“中國古茶樹之鄉”。

普安的茶,二是“早”。土壤有機質含量多,地熱資源豐富,核心產茶區的春茶比全國其他地區早20天左右,每年春節前即可喝到新茶,被譽為“黔茶第一春”。

普安的茶,三是“淨”。獲批“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茶園管理嚴格,堅決不使用草甘膦等農藥,制作過程工序規范,葉不落地,做出的茶干淨,泡茶時不用洗茶即可飲用。

普安的茶,四是“香”。茶芽持嫩性好,紅茶香氣高銳,帶自然花香。《夜郎風物志》記載:“其茶香異於常烹煮時香風溢野,飲之使人熏然欲醉如夢至南柯耳。”

普安始終將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一縣一業”扶貧主導產業,經過多年努力,全縣茶園已發展茶葉種植面積14.3萬畝,投產茶園9.1萬畝。每個鄉鎮(街道)都種有茶,其中茶園核心區江西坡鎮種植面積達7.79萬畝。形成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茶產業龍頭企業11家,相關企業及合作社150余家,帶動農戶6060戶24647人種植。

“普安紅”已躋身“中華文化名茶”,2015年—2018年連續四年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稱號,獲得貴州省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証証書、中國茶文化之鄉、十大魅力茶鄉、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黔茶第一春等榮譽。

2019年,普安春茶創造了日銷售最高40噸、產值240萬元的記錄。2019年1月至8月茶葉產量5983噸,產值7.22億元。茶產業已成為普安脫貧攻堅重要產業之一,廣大農戶通過茶產業走上了致富道路。

2018年10月22日,在普安縣地瓜鎮崗坡村項目建設點,貧困戶代表和安吉縣黃杜村代表一起,在海拔近2000米的“感恩茶園基地”裡種下了首批安吉白茶,2018年11月22日,全部完成2000畝種植任務。普安以捐贈茶苗“白葉一號”為契機,推廣種植“白葉一號”面積達11600畝,打造“白葉一號”產業帶,以“一縣一業主推、一村一社帶動、一戶一人就業、一人一畝覆蓋、一畝一萬增收”為抓手,採取“政府、企業、合作社三方共建和貧困戶、企業、合作社、土地流轉戶四方共享”的利益聯結模式,充分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做到利益精准聯結,確保貧困戶脫貧致富、非貧困戶持續增收,著力推動實現荒山變茶山、貧農變茶農、山區變景區。

天下名茶何其多,惟有此茶最知春!

古老而美麗的黔西南州不僅是人類最早居住和最宜居住之地,也是中國和人類不可多得的最適宜種植茶樹的寶地。

黔西南州是我國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兼有的產茶區,具有“山高霧重出好茶”得天獨厚的地域、土壤、氣候環境,潤生出品質上乘、馨香馥郁、鮮爽醇厚的優質綠茶。古往今來,所產綠茗,便譽滿神州,秀甲天下。

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開始從雲南引進大葉茶種植﹔70年代初期,國營新橋茶場在外貿、農業部門協助下,先后從雲南引進大葉茶、福鼎大白茶、浙江小葉茶種植﹔80年代中后期,相繼建設了晴隆縣和普安縣茶場,標致我州茶葉集規模化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開始起步。

多年來,我州開發出享譽市場的產品,如晴隆縣茶業公司注冊商標“貴隆”和“貴翠”的“一級雲嶺綠茶”“貴隆綠茶”“貴隆毛峰”等﹔普安茶場注冊商標“普天”和“金雀”的“細寨銀芽”“普天雲峰”等﹔新橋茶場注冊商標“新橋牌”的“春螺”“新橋綠茶”“御茗”等﹔以及興義“七舍茶”,興仁“龍角茶”,貞豐“坡柳茶”“娘娘茶”等地方傳統茶。其中綠茶外形挺直,峰苗顯露,色澤翠綠,湯色淺綠明亮,具備“色翠綠、香高長、味鮮醇”品質特征。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陽崖陰林紫者上”,在陸羽《茶經》裡,紫茶為茶中之王。

今年5月16日,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望謨縣“中國紫茶之鄉”,這標志著望謨紫茶邁出產業化之路的關鍵一步。

在茶樹源產地的西南片區——望謨縣深山大壑中,生長著全身通紫的紫茶古樹居群。2009年,浙江農林大學專家受邀實地考察鑒別認定:位於望謨郊納的野生喬木古茶樹,是沒有變異、瀕臨滅絕的原生態紫茶“紅花紫鵑”。經考証,這個品種目前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屬唯一。2017年,貴州大學茶學院相關專家經初步普查:郊納鎮境內古茶樹達82862株,樹齡千年以上有4株。

作為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郊納鎮,2016年以來,把發展紫茶產業作為脫貧攻堅主打產業來培育,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將茶產業作為“一鎮一特”主打產業,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形式,以“八步古茶”為核心,村村種茶,規劃實施“萬畝茶園”八步山風景區建設,建設產茶、採茶、品茶、觀光、娛樂、旅游為一體的茶旅康養園。

“六化”打造百億級茶產業

山中山,茶中茶,高山雲霧出好茶。

黔西南是山的王國,龍頭大山、白龍山、普納山、雲頭山、麻山,是州內最適宜種茶的五座名山。

作為全省的重點產茶區,切實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六化”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將茶產業打造成為“百姓富、生態美”的百億級產業。今年制定了推進茶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1)。5月18日,召開茶產業發展推進會提出:緊緊圍繞生態茶、優質茶、高效茶發展定位,全力攻堅規模化、集團化、標准化、品牌化、一體化、信息化,做大產業規模,提高產品品質,提升產業效益,著力推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奮力打造全國優質紅茶基地和早春優質綠茶基地,做響“中國紫茶之鄉”品牌,努力將茶產業打造成為我州“百姓富、生態美”的百億級產業。

全力推進規模化,在現有45萬畝茶葉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按每年新增10萬畝速度推進,確保到2021年全州茶葉種植面積突破75萬畝,力爭到2023年實現種植規模達100萬畝、產值達100億元的“雙百”目標。

全力推進集團化。堅持“抱團”發展,整合政策、資金、項目等資源優勢,推進全州茶產業集團化發展。

全力推進標准化。守好守牢品質品牌底線,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堅持標准化育苗、標准化種植、標准化加工、標准化管理。

全力推進品牌化。圍繞“一紅一綠一紫”茶葉品牌戰略,抓好產地環境認定、產品認証,保持定力、持之以恆將我州茶品牌做響做靚。

全力推進一體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扎實推進“茶旅一體化”,將茶產業打造成“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標杆型產業。

全力推進信息化。促進茶產業信息化,對現代茶葉建設,強化產業技術支撐,推動茶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

茶業已經成為黔西南州貧困山區農民脫貧增收的重要產業,有力地加快了全州脫貧攻堅步伐。如今,黔西南的茶業正乘著“黔茶出山、風行天下”的東風,茶香飄萬裡,為世界人民送上一縷清香。(查必芳 田 倩)  

來源:黔西南日報

(責編:顧蘭雲(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