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渡民族文化“宝贝”产旅融合助推脱贫攻坚

2017年08月31日09:31  来源:黔西南日报
 
原标题:冗渡民族文化“宝贝”产旅融合助推脱贫攻坚

远处山峰层峦叠嶂,村寨里,石墙青瓦的干栏式布依民居错落有致。凉风习习,老人们三五成群在树下乘凉、聊天……走进册亨县冗渡镇大寨村,一个干净、古朴的美丽布依族村寨如一幅画卷展现在笔者面前。

冗渡镇大寨村是贵州省50个最具魅力的村寨之一,拥有布依石器、石头建筑、碑刻等独特的石头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转场舞”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舞狮”的发源地和传承地。近年来,大寨村通过“村企联合、辐射带动、文化传承、产旅融合、助推脱贫”模式,有效推动了文产旅融合发展和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是人们对大寨布依人能歌善舞的褒奖。“这里学校的孩子们课间不是做广播体操,而是跳‘布依转场舞’。”册亨县冗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康介绍,近年来,镇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投入,深挖原生态民族文化内涵,将旅游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用好大寨村民族文化这个“宝贝”,有效推动传统民族文化挖掘、特色旅游产品生产、乡村发展的有机融合。

在发展旅游中,大寨村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把浓郁的民风、民俗文化推向市场,让民间艺术变成财富,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发展成文化、经济支撑点,并让当地群众在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利用中获得利益。

李康介绍,大寨村里有许多“布依转场舞”的传人,随着大寨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这些“布依转场舞”的传人现在每年都会有上百场演出,每次参加演出人均可拿到100元至300元的酬劳。除了“布依转场舞”,还有“高台舞狮”“布依小打音乐”等多个民间艺术表演团队,不仅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也让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贵州省扶贫开发的龙头企业——册亨县“羊博园新村”是册亨县政府与海铭巍生态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国家级种羊基地、国家级杂交构树组培基地、省级培训中心、省级乡村观光旅游中心、县三产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近年来,在以羊博园为首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下,大寨村群众通过发展羊养殖、就近务工、资金入股分红、乡村旅游,走上脱贫致富新路。

循着这段介绍,笔者走进了册亨畜牧业龙头项目——位于冗渡镇大寨村的羊博园。

“咩咩……咩咩……”才刚进入羊博园,就已听到了黑山羊的响亮叫声。

已是黄昏时分的羊博园内,工人们几乎都已回家,还正在一旁收拾的韦天书和记者聊起了自己为何会返乡就业的经历,“以前和老公两人都在外打工,经常加班,不能顾及家庭。”家成了韦天书夫妇“心里很近、距离很远”的奢求。“去年回来时看到家乡变化如此之大,决定回来上班,现在就在家门口工作,一人两千多元的工资,劳动强度没有那么大,关键是还能顾及家庭。”

自羊博园项目实施以来,园内还组织完成了电商、农业技术、畜牧养殖、民族刺绣及旅游服务等培训,为农户增强致富技能,推动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除了像韦天书夫妇这样通过培训,就地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村民外,还有更多的村民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发展种植养殖业、加工业、民族产业成为致富能人,实现增收致富。当地政府还引导贫困户将土地资源、“特惠贷”等入股企业,参与分红,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积极性,当地农民摇身一变成了股东。

李康介绍,为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让群众有盼头,有发展动力,冗渡镇采取“群众+N”的群众联动模式,无论大小发展项目,均让群众参与共商、共建和监督,使群众成为脱贫攻坚中的真正主人和主力军。(梁兴星)

(责编:刘思博、陈康清)

动感H5欣赏

  • 知行合一看修文知行合一看修文
  • 美丽贵州行-务川美丽贵州行-务川
  • 我们的贵州会呼吸我们的贵州会呼吸
  • 你好,我叫贵州!你好,我叫贵州!

新媒体运营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人民微博贵州频道人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