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村传递红色能量 新长征路上催人奋进

2019年07月17日08:53  来源:贵州日报
 

【初心·红土地】

党员到红军村重温入党誓词。

83岁高龄的余伦启很忙,特别是最近。

他家里客人不断,都是来听他讲故事的。这也是他最乐意的事。

余伦启是兴义市威舍镇猪场红军村人。他的家是一座充满历史感的老宅。84年前,这里曾是红军长征路上的临时指挥部,红军各部队的战斗指令都是从这里的电台发出去的。

最近,一波又一波客人,有党员、干部、学生、游客,来到红军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也请余伦启讲红军的故事。

红军墙、红军树、红军洞、长征纪念碑、长征纪念馆……红军村处处涌动着红色能量。

  追忆岁月 不忘初心

红军村是红军长征西出贵州途经之地。1935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红三和红五军团兵分五路,分别从安龙县的龙广、兴仁县的鲁础营和格沙屯、普安县的楼下,进入兴义县境。至25日离开,红军在兴义的6天中,经过8个乡、84个村寨,与国民党武装和地方民团发生战斗4次,牺牲7人,流散16人。这四次战斗分别是威舍战斗、凹起勒战斗、品甸战斗、马场坪战斗。其中,威舍战斗、凹起勒战斗就发生在威舍。

1935年4月23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军委纵队进入威舍镇猪场村,与敌激战。随总卫生部休养连行动的贺子珍在战斗中遇敌机轰炸,为掩护战友,她全身17处受伤。危机之下,她被抬到余伦启家包扎伤口。而余伦启家的屋檐下,也成为了红军的临时电台指挥部。战斗结束后,数千名红军在威舍镇停留修整,红军伤员就在余伦启家后面的山洞里隐蔽治疗。后来,为纪念这段艰辛历程,红军疗伤的这个山洞也被命名为“红军洞”。

出生于1936年的余伦启老人与红军长征胜利同岁,回忆起父辈跟他讲述的红军故事,他记忆犹新。

“当时红军用高于市场的价格买我家的粮食和蔬菜,走的时候,家里筷子都没有少一双,真正做到了绝对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承诺。”余伦启说,如今家里的小院还保持着当年红军经过时的原貌,“这石头垒砌的房屋和榨油坊、石磨等物件常常把我带回到那个烽火硝烟的年代。”

“当年红军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下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工作中好好干、加油干,传承弘扬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听了余伦启的讲述,贵州盘南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安检科党支部书记徐建平感慨万千。

“近距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升华。”预备党员、贵州盘南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员工邹亨明表示,要学习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铭记过去、珍惜现在,以不懈的努力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挖掘弘扬 传承发展

走进红军村红军长征纪念馆,阅读墙上写着长征历史,馆内陈列着当年红军穿过的衣服、留下来的枪支弹药。一面墙壁上写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几个大字,这是毛泽东主席对长征的评语。

“我们这里是一个古朴的布依族小村落,原名猪场村,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所以又名红军村。”在红军村红军长征纪念馆,解说员说,长征经过这里,宣扬了革命理想,宣传了方针政策,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2009年,中共贵州省纪委将红军村命名为全省第一批廉政教育示范基地,黔西南州委也将威舍红军村作为全州廉政教育六大基地进行重点建设。2011年,红军村被确定为黔西南州首批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十大基地之一。

近年来,黔西南州以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为主导思想,在认真分析红军村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和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将廉政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干部培训教育几大基地结合起来进行建设。在威舍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下,自2009年以来,多渠道先后筹集资金900余万元用于完善红军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修缮了红军文化长廊、红军广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碑等。目前,红军村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统计,近年来,年均接待2万余人。

  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

一段岁月,激情澎湃,铭记于心。

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展望未来。

硝烟已经散去,大地恢复宁静,红色光芒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精神灯塔。一代又一代威舍儿女传承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各项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2011年11月,威舍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随后又相继被定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全省规划的7大煤化工基地之一、全省32家重点建设镇和重点建设的四大省际周边集镇之一。

得益于良好的交通、区位、资源优势,横贯黔滇桂三省区的交通大动脉南昆铁路1997开通后,威舍火车站成为南昆铁路线上的最大编组站,相关产业迅速集聚,煤炭加工、冶金、物流三大产业已具规模,威舍已成为一个以工业为主体、农业和红色旅游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乡镇。

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狠抓环境整治,“河长制”工作取得新成效;在212省道沿线种植经济作物薏仁米,强化农业工作,拓展强农惠农富农新途径;深挖民族元素,大力推广阿依村布依文化,进一步推进威舍镇特色文化建设……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威舍党员干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步伐坚实有力。(刘义)

(责编:顾兰云(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