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银”叶收“金”丝

—— 义龙新区新桥镇荷花村发展种桑养蚕见闻

2019年08月14日08:49  
 

初秋,走进义龙新区新桥镇荷花村哪界组,道路两旁桑树郁郁葱葱,昔日荒芜的坡地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道路两旁忙着采收桑叶的农户脸上挂满笑容。

“去年底,在我的动员下,村里有8户人家种植了近200亩桑树,示范发展种桑养蚕项目,原来村民丢荒的土地都被流转出来。经过大半年的发展,现在荒坡绿了,老百姓的第一批蚕茧也见了效益。”安龙县统计局副局长陈林广介绍。作为荷花村的一员,他曾在安龙县笃山镇工作的时候接触了种桑养蚕项目。经过近6年的探索,成功后,陈林广决定把项目带回家乡,并采取“公司+农户”形式,选择了8户勤劳的农户进行示范,村民王远林便是其中之一。

在荷花村村主任的带领下,笔者找到了王远林的养蚕基地,一栋几百平方米的钢架板房里,王远林和家人正在分拣蚕茧,一旁雪白的蚕茧堆满地面。蚕茧包装结束,公司收购人员直接把车开到基地收购。当天,王远林获得了近4000元的毛收入。

“第一次养蚕,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看着不好的蚕茧认为公司不收,就直接扔掉了,损失了不少钱,不过总体上还是赚了几千元。”王远林说,因为自己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他的左腿残疾,只能在家种点庄稼维持生计,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贫,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今年初,在陈林广的带动下,王远林外出考察种桑养蚕项目,回来就种植了80余亩桑树,开始了养蚕之路,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同王远林一样,视力残疾的潘贵方也种了30多亩桑树养蚕,因为养殖细心,收入可观。

“养蚕周期很短,15天一批。我第一批养了两张蚕,共卖了3000多元,除去成本还有2400多元。”潘贵方说,通过与安龙金桑叶公司签订合同,公司先把蚕苗和桑树苗给他们,并负责回收蚕茧,待蚕茧卖出后再收取蚕苗和桑树苗本金,解决了他们没有资金成本的顾虑。

“历年来,乡亲们种传统作物收入不高,如果遇到天灾可能还会亏本,所以我想把养蚕产业引到老家,带动父老乡亲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谈到如何把产业带到村里,陈林广算了一笔账,种桑养蚕一年可以养7个月,一个月两批,没有病害的情况下,村民一张蚕苗能赚一千多元,像王远林这样桑叶多、场地宽的农户,一批养殖10张蚕,就能赚到一万元左右。

虽然养蚕见效快,但要大规模发展,还需要有市场和技术的支撑。于是在陈林广的协调下,广西隆林丽芬桑蚕种养有限公司直接下派了技术人员到荷花村指导。

“养蚕关键是消毒的问题,不让人乱进乱看,人多会带病毒、细菌进去,对蚕不好。”广西隆林丽芬桑蚕种养有限公司技术指导员陈世海说,自从村民养了蚕,荷花村便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把养蚕技术教会村民后,他的使命才算完成。

“这里的村民们不懂技术,我就是来教他们技术的。”如今,看到王远林和其他村民收获了养蚕的第一桶金,村里的不少乡亲跃跃欲试,想要参与到种桑养蚕项目。

“下一步我们准备借助公司的市场保障、技术保障和小苗的保质条件,把老家的种桑养蚕产业快速推起来,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让老家种桑养蚕的规模达到5000亩以上,让父老乡亲有好的产业支撑发展,也是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陈林广坦言,发展种桑养蚕项目不仅绿了荒山,也能增加百姓收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种桑养蚕项目在荷花村扎根。(王成凤 张 懿)

来源:黔西南日报

(责编:顾兰云(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