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义龙新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高标准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区,安置好区内和跨区域搬迁群众,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市民化脱贫。紧扣乡村振兴总体要求,选择环境承载能力强、区位优势明显的顶效镇大龙潭、马别、步马及万屯镇阿泥,建设4个集“生产、生活、生态、生意、生机,美化、亮化、绿化、文化、教化”于一体的高标准居住区,配套建设小学、中学、医院及购物商场,形成10分钟生活圈和经济圈,在跨区域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实施城市低保、新市民“安居险”和“农调扶贫险”,推动11101户51710名搬迁群众享受高质量生活,助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变成新市民。
就业式增收。依托顶效红星大健康产业园、生态载能产业园,引进企业80余家,解决就业1813人;采取“以工代训”方式,引进新天宫实业有限公司培训新市民420人,实现就业65人;建成麻山、阿泥、王母三个扶贫车间,解决就业500余人,在各新市民社区组建“绣娘合作社”,培训解决“家门口”就业1000人;突出坝区就业计划,解决坝区就业500余人;联合望谟县建设“飞地产业园”和42万平方米菌棒加工车间,吸纳78户新市民就业;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劳务输出计划,完成劳务外输就业8002人。
造血式致富。引导搬迁群众自主“造血”,鼓励支持搬迁新市民自主创业,有效防止“撑杆式”跳高、“断崖式”返贫,大力实施微型企业补助政策,鼓励新市民自主创办微型企业3家,兑现扶持补助资金15万元;鼓励28户新市民自主创业,兑现创业补助80余万元,吸纳新市民就业6个月以上的再给予3000元每人的稳岗补助;同时,政府协助产销对接,依托“绣娘计划”鼓励居家创业50户,确保了新市民实现稳定增收。(李祖权)
来源:黔西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