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嘹亮 “畜”势迸发

—— 黔西南州生态畜牧业发展纪实

2019年10月16日10:08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北方草原和牧区最动人的描写,如今在南方喀斯特高原山区的黔西南州,这幅动人的场景也得到鲜活展现。

秋日的晴隆县,夕阳余晖给黄绿相间的“牧场”涂上一抹金黄,晚归的羊群遍布山坡,花白相间。放羊人的吆喝声、羊群“咩咩”声,汇成了一曲动听的山地牧歌。曾经贫瘠的石山,如今成了牧场。生态修复后,昔日的荒坡成了柑桔园。山上水土不流失,山下稻田喜丰收。

这就是如今黔西南州生态畜牧业的真实写照。

种草养畜走新路

在二十多年前,黔西南州生态畜牧业却是另一番景象: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养鸡、养鸭换点盐巴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黔西南州的生态畜牧业从一片空白走向了草青羊壮的繁荣景象?这要从黔西南州开始发展种草养畜产业说起。

2000年,国家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晴隆县抢抓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在陡坡岩溶山地开展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养殖优质肉羊。如今,在晴隆的山山岭岭,多种牧草共生共荣,绿色逐步覆盖了裸露的石头,山变绿了,地有生机了,生态不再脆弱,有效遏制石漠化蔓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靠人工种草养羊,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同步发展。

晴隆县地处贵州省西南部,云贵高原中段,这里山高、坡陡、谷深,岩溶发育强烈,是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占土地面积的65%,农业生产条件恶劣﹐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晴隆县马场乡战马村的王成彦对曾经晴隆农业生产状况感触颇深。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参差不齐的玉米夹生在灰白色的石旮旯里,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夏季满坡星星点点的绿遮不住裸露的石头,秋天玉米收完后,立即恢复为满目的灰白。

“种树可能无法存活,但种草就能行。”于是晴隆县决定,用能更好地维持水土的草地来取代一片片玉米地,退耕还草,种草养羊,将草地畜牧业列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晴隆县筛选出了适合种植的11种牧草,建立不同海拔、土壤酸碱度的牧草标准化种植示范区17万亩,还组建了种草技术团队。

据介绍,种草养羊前,一亩山地一年就能流光山上的泥土,而现在种草的土地,几乎减少了95%以上的土地流失。在这些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的增加使25度以上坡地每亩每年减少泥沙流量1.26吨,人工草场有机质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

“种草养畜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岩溶山区种草养畜与扶贫开发、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路子,较好地破解了生态脆弱地区农村贫困与生态退化恶性循环的怪圈,成为贵州喀斯特山区扶贫开发的新奇迹。

从2006年至今,黔西南州不断深化和拓展“种草养畜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建设牛羊肉生产基地和草食饲料生产供应基地两大战略定位,以打造晴隆羊为龙头,以种草养畜机制体制转变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动物防疫体系为保障,以精准扶贫为目标,让生态畜牧业成为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今,“种草养畜模式”在黔西南大地遍地开花。

义龙新区把发展种草养牛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着力打好农村产业扶贫硬仗。今年在德卧、龙广等9个镇因地制宜养殖生态牛,计划年存栏7.5万头,新增肉牛2.53万头,出栏1.4万头,努力打造一条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我家现在养殖生态牛7头,卖掉后估计有6万多元的收入。”义龙新区德卧镇白水河村平寨三组残疾贫困户杨再全当“牛倌”、发“牛财”,满脸笑容地盘算着说。

望谟县喜独村成立喜独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种草养牛产业,将本地小黄牛养殖业发展成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现在,在家种草养牛就能发财,外出务工返乡的人越来越多了。”喜独村村民罗阿无说。

兴仁市潘家庄镇依托巨菌草种植产业,大力发展梅花鹿、养猪、养牛等产业。通过成立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资金入股、农民参与、产业联动等方式增收脱贫。

……

我州饲草资源丰富,产地环境优越,草地草坡较多,是发展肉羊、肉牛等牲畜养殖产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州积极总结“种草养畜模式”发展经验,探索适合我州养殖业发展新思路,立足本地优势品种黑山羊、小黄牛等,大力发展肉羊、肉牛产业,延伸肉羊、肉牛产业发展链条,利用放养和圈养相结合的方式,发动养殖户积极投身种草养畜产业。截至2018年末,全州建成肉羊规模养殖场(户)978个,羊存栏49万只,羊出栏36.9万只,肉羊产业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同时,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项目推动和资金拉动下,肉牛规模养殖迎来发展良机,全州共建成肉牛规模养殖场(户)253个,全州存栏牛48.3万头,出栏16.9万头。

林下养禽促脱贫

在望谟县大观镇纳丁村,一个个用垛草搭建的鸡舍依山而建,掩映在绿树丛中;山间林地里,成群的土鸡在悠闲地嬉戏、觅食……

为摘掉群众贫困标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纳丁村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先后投入资金150万元建设林下养鸡项目,截至今年6月底,已规划建设鸡舍2500平方米,年存栏6万羽,出栏商品鸡1万羽,雏鸡20万羽,预计年产值70万元,可直接带动纳丁村与里穴村的26户贫困户近100名群众增收。

纳丁村大力发展林下养鸡产业,正是我州林下养禽产业的一个缩影。

以生态家禽、“一县一业”产业为重点,我州积极探索发展林下、果下等绿色循环养殖模式,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规划布局,强化地方优质资源利用率,以兴义矮脚鸡、牛角山乌骨鸡、金谷黄鸡等地方特色品种为重点,建设完善、合理、配套齐全的良繁体系。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全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形成由龙头企业引领,贫困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元参与的利益共同体。

兴义市清水河镇补打村林业资源丰富,特别是杉木林分布广泛,当地围绕杉木林做文章,发展林下养鸡产业,打造原生态畜禽养殖业。如今,在林中随处可见土鸡走,弯腰便能把蛋捡,产业脱贫初见成效。

“林下养鸡覆盖了全村1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所发展这个产业就是为了帮助他们顺利脱贫。”补打村驻村干部介绍,2018年3月,清水河镇党委、政府动员补打村两委,成立补打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走访考察,最后合作社选择在黑脸地组的杉木林场养殖深受市场欢迎的原生态跑山鸡。结合林场区域面积大,多杂草昆虫的特点,第一批共投放矮脚鸡、瓢鸡、贵妃鸡等鸡苗8000只。

补打村现有出栏鸡近6000只,每天产蛋700余枚。同时,养鸡场还提供就业岗位,解决村民就业问题,而村里的精准扶贫户,则通过入股分红的方式,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福利。

我州紧紧抓住脱贫攻坚的契机,争取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用于家禽产业发展,加大对地方品种保护和繁育力度,积极培育经营主体,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的发展模式,加强品牌创建,不断拓宽销售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等城市开设统一形象设计的土鸡专卖店,开展连锁配送。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搭乘“互联网+”快车,实现我州禽类产品走向全国。截至2018年底,全州家禽出栏1021.7万羽,禽蛋产量2.64万吨,产值11.79亿元。建成家庭牧场112个,建成规模养殖场161个,新建(改扩建)家禽原种场2个,带动贫困人口95277人增收,新增引进优强企业10个,新增培育合作社86个,全州禽产业取得突破。

规模发展增效益

近日,在招堤街道安比温氏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着装运出栏的商品生猪,准备外运销售,现场一派繁忙的景象。

招堤街道安比温氏养殖小区是安龙县温氏生猪养殖一体化产业扶贫100个家庭扶贫示范农场之一,已带动石灰村的30户精准贫困户参与其中。在养殖过程中,小区采取开放式吸纳有能力的贫困户直接参与养殖,没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愿意的贫困户可利用扶贫项目资金或“特惠贷”等入股分红,温氏集团提供技术、猪苗、饲料、防疫药物、销售等服务。

同时,养殖小区还安装了国内最先进的自动供料、自动清粪、自动环控等系统,采用全封闭式养殖,实现雨污分流,真正达到零污染。

温氏现代养殖是安龙县“一主三辅”的扶贫产业布局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龙县创新工作举措,推行温氏现代养殖“13013”机制,即:1个温氏养殖小区,年出栏生猪3000头,带动30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培育3个现代养殖能手,推动贫困户参与发展养殖生猪实现增收脱贫。

安龙温氏养猪产业是我州规模化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一个典型,为促进我州生态畜牧禽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我州引进华西希望集团,在册亨县建成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引进温氏集团,在安龙县建成5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引进富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贞丰县建成4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引进大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贞丰县建成3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引进贵州万牛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贞丰县建成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引进贵州海铭巍生态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册亨县建成年出栏10000只肉羊的“羊博园”基地;引进贵州领头羊山地草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册亨县建成年产20000枚种羊胚胎的肉羊育种和繁殖基地;培育贵州省金禾禽业有限公司在普安县建成年出栏120万羽乌骨鸡的放养基地和存栏种鸡13000套的乌骨鸡原种场。截至目前,全州共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场(户)858个、肉牛规模养殖场(户)253个、肉羊规模养殖场(户)978个、家禽规模养殖场(户)326个。(杨朝敏)  

来源:黔西南日报

(责编:顾兰云(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