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县鲁容乡卡务村

做城里幸福的“新市民”

2019年11月07日09:14  
 

今年29岁的王智安,是贞丰县鲁容乡卡务村的布依族汉子,2017年7月,他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偏远落后的山村搬进了县城:孩子就在小区门口读书,夫妻俩在小区旁边开了一家餐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像王智安一样,搬进城镇变成新市民,卡务村有93户448人。

“太忙了,你们先坐一下,我炒完这两个菜就来。”日前,正是中午饭点,在贞丰县水景湾小区路口,热情的王智安夫妻俩正在招呼进进出出的客人。

搬进城、住新房、开餐馆,这样的场景,夫妻俩做梦都不敢想。

王智安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山里,长期以来,卡务村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带动力不强,群众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45.9%为全州最高)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人地矛盾突出,对卡务村来说,脱贫,必须要有一部分人搬出大山。

“搬比不搬好,不管在哪里,总饿不死勤快人。”王智安说,搬进县城后,他就和妻子商量,给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就想到开餐馆单干。“现在,每个月纯收入5000元左右,之前开店给亲戚朋友借的钱全还了。”

黄廷泽今年69岁,在卡务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现居住在县城珉城社区,对现在的生活,老人有一堆说不完的话。

“刚来的时候确实不习惯,现在,儿子在浙江打工,我就负责每天接送孙子上学、放学,闲的时候,就下楼散步,和他们(指其他搬迁户)一起摆摆龙门阵。”黄廷泽老人说,想不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住进城,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搬进城头免费分房,这种好事哪个有不满意的。”

黄廷泽老人最有感触的是,卡务村交通不便,到乡政府40公里,路不好,没有急事,大伙都不愿意出门。“娃娃读书住校,小病拖,大病就看命。”

“我在公司做保安,一个月2000块钱。”

“我参加县里的培训后,还推荐我就业,每个月1800元的工资呢。”

对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贞丰县针对性地实施一揽子“套餐”,切实解决好“搬出来后怎么办”问题,全面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从卡务村搬到县城水景湾小区的王智伟就是受益者。

“我家是2017年9月搬来的,通过县里组织的集中招聘会,现在就在家门口的丰茂广场一家物业公司当保安,一个月2000元,工作简单不累。”王智伟今年52岁,没搬进城之前,就和土地打交道。“小区条件太好了,有各种便民设施和提供多样化服务,看病更方便里”

走进易地扶贫搬迁居住地珉城社区,设立有党务政务“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设置民政、社保、卫生等10多个便民服务窗口,社区周边有医院、学校、超市、菜场。同时,在小区路边设置公交车专线,方便搬迁群众出行。

“我们还安排专人常驻办公,让搬迁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切实做到靠前服务,解决他们搬迁后遇到的各种问题。”鲁容乡副乡长樊焕芝介绍。

“搬到城里去吃什么?”“没有收入,葱蒜都买不起。”而在搬迁群众的心里,在搬迁之前,绝大部分乡亲都有各种顾虑。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解决搬迁群众的“吃饭”问题,贞丰县坚持以“政府服务、社会支持、产业引领、企业带动、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原则,采取“1+N”发展模式,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实现搬迁群众能创业就业、能发展致富。

“就业是实现新市民生计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民生大事,我们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开发公益性岗位、壮大扶贫车间、发展产业带动和实施绣娘计划‘5个一批’来具体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贞丰县新市民计划工作组组长谢琴说。

据介绍,截至目前,贞丰县易地扶贫搬迁已搬迁新市民有劳动力9545户26482人,实现就业9545户24323人,初步实现“一户一人就业”目标。

“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微信、微博、QQ’等平台,向易地搬迁群众宣传脱贫政策,发布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培训就业意愿,增进交流互动,做好就业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谢琴说。

为了推动新市民快融入,贞丰县还充分结合社区阵地资源,着力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健身服务等平台建设。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组织开展政策宣讲,“感恩共产党·做好新市民”主题教育等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同时,大力开展“新市民社区文艺汇演”、“新市民体育文娱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节庆期间普遍开展新市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艺及体育活动,丰富新市民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搬迁群众相互间的交流。

“平常忙完,就和孩子到小区散步,广场走走。”2018年从卡务村打朗组搬到县城珉城社区的王明高兴地说,自从搬到县城来,娃娃大人都不愿意回老家了。

村情档案:

卡务村距乡政府40公里,距县城68公里,位于鲁容乡政府驻地东南面,辖6个自然村寨9个村民小组,全村2018年常住人口为463户2181人,其中少数民族2176人,占全村总人口的99.8%,国土面积13.3平方公里,全村发展有芒果、无患子,养殖猪和牛等,目前当地群众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肖 雄)  

来源:黔西南日报

(责编:顾兰云(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