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市以乡风文明促乡村振兴

2019年11月19日09:26  
 

近年来,兴仁市加快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力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家住屯脚镇鲤鱼村的梁大伯觉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天晚饭后,他都会约上村里的同龄人,到家门口的文化长廊里唠唠嗑,顺便看看在广场上跳舞的老伴,“现在我们忙时种地,没事儿了就到长廊来唠嗑摆龙门阵,我不会跳舞,但我老伴会,我很乐意每天坐在这儿看她跳舞,生活充实着呢!”说这话时,梁大伯一脸的满足。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基础。兴仁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风文明为切入口,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打造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并积极创新产业发展,让广大村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丰内涵,为老百姓营造了有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在乡间田野奏响了一曲曲乡风文明之歌。

用文化引领凝聚精神力量。在巴铃镇绿荫河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张老伯正在和同伴打羽毛球;电子阅览室里,年轻人小赵正专注地学习驾考理论知识;农家书屋里,王大哥正在查阅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籍……一静一动,一张一弛,这里正成为当地群众求知的课堂、求艺的乐园、求富的平台,润物无声地促进了邻里和谐、乡风文明。

张老伯说:“过去,由于没有文化活动中心,农闲时节就是打牌喝酒,邻里之间、婆媳之间矛盾时有发生,影响家庭邻里和睦,如今太好了,文化活动中心的建立,不仅满足了不同群众的需求,群众在娱乐、健身的同时,还增强了彼此间的友情!”

近年来,兴仁市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保护和传承乡土特色文化,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市、镇(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农民文化家园24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活动中心11个、农家书屋300余个、农村文体活动场所400余个……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来到了每一位群众的身边,乡村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滋润。如今,兴仁市的文化“庄稼”已扎根大地,村民们的“精神粮仓”正在填满。

让创新传承留住悠悠乡愁。如往常一样,兴仁市大山镇野场村的年轻人正在接受前辈们对素有东方踢踏舞之称的彝族舞蹈“阿妹戚托”的传授,虽然一个动作要反复排练,但他们没一个人说累、没一个人不乐意,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把前辈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为将来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传统文化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兴仁市大山镇野场村的彝族传统舞蹈“阿妹戚托”也名声远扬,还跳上了中央电视台,更值得欣慰的是,不仅村里的很多年轻人积极投入其中,大山中学还把其作为校园广播操进行传授推广,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活动中来。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为了在现代社会留住悠悠乡愁,兴仁市积极创新,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推动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开发,加大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力度,让传统文化种子在乡村自然生长,留住承载乡愁的乡村元素。

以文明之风滋养精神家园。城南街道鹧鸪园村坐落于满目绿色的田野之间,走进村里,绿树成荫,田舍相间,恬静悠然,既弥漫着田园野趣,又整洁有序。

鹧鸪园村的美,不仅美在村容村貌,更美在乡风民风。“过去,农村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禽畜粪便多、苍蝇多、垃圾多。如今我们村以党建+美丽乡村创建为主题,把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融入到建设中,紧紧围绕基础建设、环境整治、公共服务、乡风文明、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树立新风正气,破除陈规陋习,培养群众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情趣,如今村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村风民风淳朴,村容村貌喜焕新颜!”鹧鸪园村党支部书记余必丽说。

走在村里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随处可见讲文明树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墙,岑春柔自豪感满满。“你看我们村多干净,村民们自发打扫的,一点不用督促。这些树长得好吧,都是村里老百姓一起种植的,景色不错吧!”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一个个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一条条干净宽敞的乡村道路,一项项接地气的村规民约,一个个引领文明风尚的评选表彰活动……如今,乡风文明与文化振兴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兴仁大地上铺展开来,乡风文明正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注入乡村的灵魂。(李鑫波)

来源:黔西南日报

(责编:顾兰云(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